正在阅读:一份“浦棉人”的集体记忆——浦棉生活区奏鸣曲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一份“浦棉人”的集体记忆——浦棉生活区奏鸣曲

原创 在线管家2020/04/09 16:35:1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今日浦江 作者:费浩圃 54094 阅读 1 评论 28 点赞

  头顶白色圆帽,戴着棉布口罩,系着白围裙,前面缝个兜,装着些小工具,这便是曾经的“浦棉人”最常见的一身行头。

  每次听人说到“浦棉人”,我都会下意识地想到那一方处在城市喧嚣中的世界——浦棉生活区。虽说只生活了五六年,但那毕竟是我出生后的第一个家。浦江很小,城南到城北不过十分钟的车程;浦江也很大,对于很多“浦棉人”而言,在浦棉生活区一住便是大半辈子。那一幢幢上世纪的老房子、已和墙壁融为一体的小广告、生锈了的铁皮电箱、不知疲倦站立着的水泥电线杆……多少也能称之为老古董,都是属于浦江的记忆,浸染着风雨沧桑,见证着这座小城的过往。

pj32.jpg

  浦棉生活区的15幢公寓楼,上世纪60~90年代建造,原系浦棉厂的宿舍楼。住有原浦棉厂老职工480多户,母亲便是其中之一。为了读书方便,我的户口便落在母亲这边。浦棉生活区原是浦阳三小、江南初级中学的学区,后来两所学校分别合并进了南苑小学、浦江四中。一转眼啊,我们这些在浦棉生活区生活过的毕业生都成了这两所学校校史档案里的“瑰宝”了。

pj33.jpg

  沿着大桥南路尽头右转的小巷,便是浦棉生活区的正大门。记得小时候还有铁栅栏围成的门,门卫师傅也用不着代收快递外卖,总是笑着脸和每一个进出门的居民打招呼。如今栅栏早已拆除,光秃秃地剩个“门框”,走进去,一排排有些年头的公寓楼错落有致,阳光也能走进每户人家逗留一段时间。私家车的增多让原本的空旷地带“充实”了许多,好在绿化、健身设施、停车场总归还是齐全的。

  记忆中,浦棉生活区的房子应该有两种,一种就是现在最常见的套间,几室几厅,开门就是楼梯口;还有一种是“工”字型房屋,南北两边各有房间,中间一条过道隔开,同一楼层的住户有公用厕所。

  房屋面积也是有大有小,面积小的只有12平方米,大的是两室一厅的小居室,我家的是19平方米。一进门,3个平方米的厨房还得分一半摆放锅碗瓢盆各类炊具,往里走,客厅卧室融为一体,一张桌子、一张床、几把凳椅,再加上衣柜等杂物占了大半面积,剩下的四五平方米就是活动空间……什么概念?打开家门,屋内景色一览无余。不过,房屋虽小,但亲情温暖、喜怒哀乐皆在一屋之中。而且对于普通人而言,有了房,便意味着在这片天地之间有了一个容身之处。

  浦棉生活区的清晨一定是被带着烟火味儿的早饭唤醒的。那时候的上班族生活节奏没现在这么赶,都是自己在家解决。我嘴贪,出了门左转,拐个弯就有一个早餐摊点。支着几口锅,一张圆桌,围着一圈木凳子,通常那是给贪睡的人准备的。摊主是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妻,卖豆浆、油条、麦饼、白粥、豆腐稀饭、小馄饨,咸鸭蛋收钱,榨菜免费,就是不卖包子。摊主嫌麻烦,那时候还没有流水线,做包子太费时间,小本经营确实没这个必要。

pj34.jpg

  母亲说,我特爱吃那里的小馄饨。这我倒是有印象。估摸着一碗十只,通常摊主都会多点几只下锅,虽说叫“小馄饨”,但是里面的馅儿可不含糊,货正价实的纯肉馅儿,碗底放着紫菜和虾皮,再从锅里舀一瓢高汤浇上,那叫一个鲜。至于多少钱,那是真的不记得了,五毛?还是一块?付的不叫早饭钱,那是邻里乡情。

  傍晚到入夜,便是浦棉生活区最热闹的时刻。锅碗瓢盆声、呼朋唤友声、读书声、婴儿哭闹声、鸡毛蒜皮琐事吵架声……一首首生活气息浓郁的奏鸣曲、交响曲轮番奏响,生活真实莫过于此。

  转了几圈,凭着记忆才算找到自己家。邻家奶奶正端着个碗坐在墙根,边晒太阳边吃饭。这么多年不见,自然是不认得我,拿着筷子比划了几下这栋楼,打招呼问道:“你找谁?”我便和她开了个玩笑:“我找费浩圃,您认识吗?”她当然不认识,摇了摇头继续吃着,不再言语。而后排房屋不远处,老人坐在藤椅上喝茶,几个还没开学的孩子正在享受这漫长的假期,几位家庭掌勺大妈正在巷子里收拾着刚买的土鸡,人们通常都不怎么上别人家里串门,房子小,不适合聚集,要是碰上几个老烟枪,更不得了,整个房间就和太上老君炼丹炉似的,不断往外冒烟。所以都是隔着门喊上几嗓子,要么就在家门口,要么在外挑一个空旷地,海阔天空一番,老人对弈,儿童追闹嬉笑……他们都生活在浦棉生活区,虽只是邻居,却也似一家人。

  都是记忆中的一些往事,零星如碎片,串联不起来了。当初的繁华与青春已然湮灭在这几十年中,如今的浦棉生活区有的是坦然和深情,包容着太多时间冷暖,那一条条老巷、一排排红砖房,这份属于“浦棉人”最后的回忆,终将成为浦江这座小城的历史。这些年,浦棉生活区里人来人往,有的房间换了主人,有的换了租客,不过老一辈的人大多还是留在了这里,纵有千万种埋怨,比不上一句“不舍”,生活了几十年,习惯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