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专题 / 博野乡情

博野乡情

47169

微信图片_20201124213021.jpg张必强,浦江县教师。现为中国散文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协会会员,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已经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远去的年华》。在各级报刊杂志、网站发表了多篇散文。在这些作品中,主要写的是自己复杂的人生经历,还从不同角度讴歌了家乡浦江的纯朴美好,挖掘农村历史乡土文化,作品中阐述了自己的血脉追寻和童年回忆。

  • 张必强:门槛上的沙漏

    张必强一根方整的长木,经过岁月的洗礼,不知道有多少人曾在它上面跨过、踩过、跳过、坐过,也不知有多少的回忆曾在它上面停留过?这就是那道门槛,它不知承载着多少家的记忆?古时候的门都是木头门,如果把门直接安

  • 张必强:葛根情

    张必强小时候家境贫困,到了三荒春头经常要断粮,解决温饱是父亲每年的头等大事,每到秋冬季节队里空闲之际,为了养家糊口,体弱的父亲带着玉米粿作干粮早早去山上掘葛藤。秋未冬初,山上柴草枯黄干萎,只有曲径藤蔓

  • 张必强:父亲的十三丘田

    我家位于浙江省浦江县最边远的山村,山多田地少,在一个山岗上当时生活着二千多人口,多亏农村实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1982年村里实行包产到户,当时生产队在搞承包时,正愁离家三公里

  • 张必强:鸡叫的时辰真不准

    上小学时,语文课本中《半夜鸡叫》讲述了地主“周扒皮”为了让长工们能帮他多干些活,半夜三更起来学鸡叫让长工起床干活劳动,因为以前没有钟表等计时工具,长工们是从鸡叫起床开工日落则收工,周扒皮半夜鸡叫,使得

  • 张必强 :西双版纳南疆行

    1我叔叔是六十年代的退伍军人,为了响应祖国号召支援边疆建设只身一人去了万里之远的西双版纳,后来分配到勐腊县国营勐满农场种植橡胶树,当时那里是祖国最边远、条件最艰苦的一个农场,他们连队有许多上海知青,八

  • 张必强:难忘学校敲钟声

    “上课了,请同学们进教室……”。每当听到学校广播传来悠扬舒缓的音乐声,看到教室外的学生跑进教室,老师按时出现在讲台上时,我的脑海中就会响起儿时的敲钟声。儿时的学校“最高司令”就是直挂在老师办公室门口的

  • 张必强:儿时乒乓趣事

    农村孩子的童年是多趣的,儿时的游戏又让我想起那已经消失的农村气息,早已变成了永恒不变的记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物质匮乏、生活条件很差,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没有任何像样的玩具和上档次的娱乐方式,但

  • 张必强:种菜的乐趣

    我出生在农村山区,小时候经常跟随父母到自家的菜地里去,父亲挑着一担农家肥走在前头,我肩背着一把锄头跟在后头,去菜地的次数多了,就认识许多蔬菜品种,也了解了一些种菜的知识,为以后自己种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 你还记得小时候吃过的柴毛栗吗?

    金秋十月是柴毛栗(山毛栗)成熟收获的季节。柴毛栗无论从带壳的外形,还是内中的果肉,都极象板栗,只是个头比板栗小的多而已。板栗(我们当地叫大栗)是长在高大的树上,属于冠状形乔木,树高可达二三十米,柴毛栗

  • 张必强:你还记得自己当年BP机的号码吗?

    昨天整理相册的时候,发现一张自己当年腰夸一个BP机的照片,那还是“摩托罗拉”呢!想起二十几年前的关于BP机还真有点故事,它象一个匆匆的过客,在我的身边有过了短暂

  • 张必强:剃光头

    小时候农村的小孩发型很简单,小孩子剃的最多的是“扎箕头”,扎箕是农家使用的竹编的农具,呈大半个椭圆型,一边开口,形如低沿簸箕,小孩的扎箕头就是头的前部和当中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