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撑排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撑排

转载 如鱼饮水2018/05/21 09:50:5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 作者:佚名 3925 阅读 0 评论 3 点赞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小时候,听着电影《闪闪的红星》里那首动人心弦的插曲,看着潘冬子撑着竹排的画面,好生羡慕。以前,家乡不通铁路和公路,一条浦阳江承载着货物运输的重任,水浅滩多,无法行船,只能靠竹排这种交通工具,却有太多的无奈、辛酸和危险。

家乡出产的蜡块、桐油、烟叶、茶叶、席草、咸肉、火腿、活猪,装上竹排,从浦江撑到诸暨姚公埠的过塘行,再改轮船转运,直抵萧山、杭州等码头,远销全国各地。竹排从诸暨返回的时候,由过塘行安排装载食盐、煤油、布匹、南北杂货等,运往家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浦阳江边的不少村民以撑排为生。尤其是潘宅长春村田地少,三分之二的农户从事撑排,最多时有五十多帖竹排。前陈钟村地处浦江和义乌两县交界处,货运业务多,撑排人也多,最盛时有一百多帖竹排,甚至一户人家有几贴竹排,有的自营,有的出租,双方按约定比例分配收入,俗称“撑分账”。

排工吃喝都在竹排上,随时等候货商招租。竹排上有三个摆放货物的架子,靠近前端的叫前架,中间的叫腰架,居于排尾的叫尾架。大竹排装满货物一般不超过两千斤,小竹排不超过一千六百斤。竹排上备有排床,供排工、客商及押运人员休息睡觉;还有芦席或棕盖,遮盖货物;另有柴米油盐,烧饭用铜罐,煮饭用砂罐。可铜罐里常年只有可以照见人影的稀饭,砂罐里只有萝卜块和咸菜汤,排工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吃上铜罐饭、砂罐肉。一年忙到头,排工赚来的钱不够用,总是觉得还短少一次撑排的钱。因此,人们常说“撑篙丈五长,养不了老婆养不起娘,自己混根肠”。

撑排要看老天的脸色。洪水泛滥,不能行排,以免排翻货倾,危及生命。有一年,浦阳江发洪水,按照惯例应该“坐大水”(因大水停工),不能下排,但那次到货时间有严格要求,迫不得已,排工只好撑排,战惊涛,搏骇浪,小心翼翼,行经诸暨牌头的一座木桥时,因流急旋深,躲闪不及,一头撞在桥柱上,排翻货倒,人也掉进滚滚波涛中,幸好排工熟谙水性,得以脱险。

水流太小,难以行排。枯水时节,浦阳江上游容易搁浅,需要蓄水。如果有一批货需要从浦江前吴运到诸暨,前一天上午,所有参与运货的排工一起出动,分成两组,一组从前吴往下,一组从钟村往上,手拿木铲、锄头,利用江中的沙石筑堰,将江水拦腰阻断,蓄积水量,一共筑三十几道堰坝。第二天,大家分工合作,有人负责将堰坝拆除,有人操控竹排顺流而下,一边拆坝,一边下排,直到水深的江面。

上排逆水而行,靠排工将排拉上去,也叫拉纤。排工个个须拿出看家本领,赤着脚,光着膀,挎上纤板,拉着纤绳,弓着脊背,成为名副其实的纤夫,边哼着号子,边在纤道上匍匐前行,一步一叩首,汗水一路流。顺水撑篙和逆水撑篙,有天壤之别,民间喻为“神仙、老虎、狗”。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黄宅上店村的黄祖焕从杭州进货时,都是先乘船把货物运到诸暨,然后雇佣竹排从诸暨运到浦江黄宅。有一次,他采购了十桶煤油,一路顶风逆水,寸步难行,从诸暨拉到浦江黄宅,整整走了两天。

到了寒冬季节,排工得穿一件特制的蓑衣,上身盖到手臂,下身直抵脚背,脚上穿着一种以牛皮作帮、钉满防滑圆钉、高及膝盖的靴子,里面塞了干稻草,一者保暖,二者对付脚汗,俗称撑靴。

风里来,浪里去,撑排是一份看天吃饭的生活,忌讳多多。排工挑着一担生活用品,从家里走到埠头这段路上,如果遇到女人,视为不利,只能折回。每次出门前,他们都要左顾右盼,看看路上有没有女人。有时排工出门时没有看到女人,走到半路才看到女人,怎么办?好在对面的女人看到这边的男人挑着一担生活用品,早已心知肚明,有意拐到其他路上回避,等排工走过去了,再走过来。

后来,家乡有了火车、汽车、手推车等新兴交通工具,货物运载有了更多的选择。到了一九五八年,浦阳江上建起诸暨安华水库,懒腰截断,不能再撑排了。可与撑排相关的文化,依然活在乡人的生活里,叫没有小腿肚的人为排竹筒脚骨,称心直口快的人为直口排竹筒,称体型瘦长的人为撑篙,称好吃懒做的人为只想吃铜罐饭、砂罐肉的。(选自王向阳《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当当网、京东网、卓越网、淘宝网有售)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