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黄贞祥:消失的民间染坊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黄贞祥:消失的民间染坊

转载 黄贞祥2018/05/08 08:28:5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乡愁如水》 作者:黄贞祥 3558 阅读 0 评论 6 点赞

农耕年代,老百姓所穿的衣服布料大多是自织的,这种土布通常为白色,为了增加其花色品种,常通过一种民间染坊染成各种颜色,当年我们本地的前宅村、后陈村以及黄宅市基等地方就有多家染坊。

染坊需要的染料叫靛青,亦叫靛蓝,取之于一种草本植物,这种植物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二千多年前《荀子·劝学》篇中就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名言,这里的“蓝”指得就是靛蓝。

靛青喜阴怕阳,一般种植于山坡阴面的农田中,当年我县通化一带(现在兰溪的横溪墩头等区域)好多农户都种植这种靛青,为其增加一份收入。靛青最怕严霜,一旦受到霜压,叶子就会枯萎,因此每当严霜来临之际,村民们就要集体“赶霜”,其方法是晚上在农田的四周烧几堆焦泥灰,利用其产生的烟雾笼罩在农田上方,来起到保温的效果。或在凌晨时分,霜露降临之前,村民们手持火把在农田里不停地穿梭,用产生的火焰和烟雾来“赶霜”。

染坊收购这种靛青植物后,捣烂取其汁液作为染料备用。另外有些染坊也会直接到商店购买一种叫“靛油”的染料,但“靛油”价格昂贵,一般的染坊不轻易购买,当年我父亲在黄宅开店时,曾替后陈村的染坊从杭州购买过这种“靛油”,当时每桶价钱是三十担稻谷。

后陈村的染坊师傅姓陈,大家尊称他为钟师,每到秋冬季节,钟师挑着两只竹筐走村串户,一只竹筐里装着已经染好的布匹,另一只竹筐里装着刚从农家收取来的白布,边走边吆喝:“染布喽!染布喽!”。

有需求的村民听到吆喝声后,把布匹交给师傅,钟师在布匹上系上一小布条,写上货主的姓名,同时向村民出示一张纸条,上面写有布匹的数量和要染的颜色等,下次村民凭此纸条对号取货。

一段时间后,钟师挑着担子再次前来收货、交货,大部分农家会以谷物代替染布的工钱。钟师收款后挑着担子来到黄宅市基,把收取来的谷物交到我父亲店里,利用这种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购买整桶“靛油”。

那时黄宅市基有数家染坊,有徽州人程老板开办的正泰昌染布店,也有本地人卢焕祥开设的染布坊,卢焕祥祖籍东阳,家住前宅村,平时自己动手,既当老板又当染布师,由于长年接触染料,双手都呈靛蓝色。

染布有很多道工序,先把靛青颜料倒入热水中加热一段时间,再舀到染缸内,把白布浸没,同时用一根木棍不停地搅拌,一段时间后,捞起布匹绞干,拿到池塘或溪水里漂洗,最后悬挂于布架上晾晒。

黄宅市基染坊前矗立着许多布架,足有两层楼高,每当晒布时,遮天蔽日,非常壮观。晒布时需要多人配合,用丁字型的长竹竿作辅助工具。那高大的布架给行人带来一些不便,也给节日“迎灯”活动造成了一定的麻烦,长长的板凳龙经过市基时,常会碰到布架,轻则灯头受损,重则板凳龙断裂,每次“迎灯”时,须小心翼翼地绕过,但有时板凳龙越旋越快,其尾部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布架,村民视为畏途,称这段路程为“抽染架”。

那时的染坊只能染青、蓝两种颜色,颜色单调,男人用这种布料做成青、蓝长布衫,妇女用它做成大襟的衣服。后来市场上流行起一种士林蓝的洋布,但价格昂贵,一般百姓消费不起,村民只有在结婚时才会购买这种布料。我村有一位村民娶亲时,咬咬牙用这种布料做了一件新郎衣,穿了十几年后依然簇新,原来他只在逢年过节时才偶尔穿出来显摆一下,平时都深藏在柜子里。

当年农家女儿出嫁时,箱子里必定会有一两条蓝印花布被面,称之为“压箱布”,还有一床“荷花夹被”必不可少,“荷花夹被”上印有各种喜庆的图案,有“梅开五富”、“榴生百子”、“鸳鸯戏水”、“牡丹引凤”和“麒麟送子”等,象征着吉祥、幸福和美好。这些图案印制繁琐,先在豆腐中兑点石灰捣成灰浆,然后刮印在覆盖了镂空花版的白布上,再用靛蓝染色,最后刮去粉浆,那篮底白花的图案清晰美观,在新娘子的诸多被褥中,“荷花夹被”显得格外醒目。

新做的“荷花夹被”起始时有点褪色,使用后身上会沾染颜色,残留的灰浆使“荷花夹被”有点硌人,需要经过多次洗涤,颜色才变得稳定,布料也会越来越舒适,老百姓对这种“荷花夹被”情有独钟。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染布是一门古老的行业,也是一项复杂的工艺,经过千年的演变后,如今融入了各种现代化的元素,染出的布匹不再颜色单调,而是五彩斑斓了。(作者:黄贞祥  网络配图)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