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黄贞祥:黄宅“六陈”市场的变迁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黄贞祥:黄宅“六陈”市场的变迁

转载 黄贞祥2018/04/09 17:10:0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未知《乡愁如水》 作者:黄贞祥 3490 阅读 0 评论 8 点赞

“六陈”泛指稻谷、大麦、小麦、大豆、小豆和芝麻等六种粮食,以其可以久藏﹐故称“六陈”。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老百姓非常关注“六陈”市场。

当年黄宅的“六陈”市场位于黄宅市基的东边,地面铺满了卵石,有着良好的排水设施,很适合各种农副产品的交易。每到集市日,这里熙熙攘攘,人员不断,农户在这里或购或粜,各取所需。

那时“六陈”市场属新店村的地域,他们有着地利之便,做着各种有关“六陈”的生意。上世纪四十年代时,新店村在“六陈”市场设了六根大杆秤,每个房头各执掌一根,通过替农户称量粮食收取一点费用,成为村里一份源源不断的收入。我村和新店村属同宗关系,也分掌了其中的一根杆秤,由村民们轮流值守。

每到集市日,我村都会派出四位村民前往“六陈”市场,把一根大杆秤悬挂于秤架上,秤钩上挂一只大畚箕。一位村民专管称量,另一位村民把需要称量的粮食倒入大畚箕中,还有一位村民手拿小勺子,先在卖家的箩筐中兜一点货物,称量后又在买家的箩筐中取一点粮食,以此来抵双方的秤钱,最后一位村民用算盘帮着算出货物的钱款,四位村民各司其职,配合默契。散市后把所得的各种粮食分门别类,挑回村庄,积少成多后,成为村里的一份集体资产,年终时用于村中的公益事业。

建国后,“六陈”市场一度非常兴旺,百姓在这里可以自由买卖,市场上除了常见的谷、麦之外,还有大豆、高粱、粟米和芝麻等,一些农户甚至把家中积下的一点米糠和麦皮等也拿到这里来贷卖,换取一点油盐钱。

“六陈”市场没有固定的摊位,乡民们把粮食装在箩筐里,有序地摆成几列,一些迟来的农户若找不到摆放的位置时,大家相互腾挪一下,挤出一点空间。

那时虽然是“计划经济”的年代,但“六陈”市场完全是市场经济,其价格随着市场的供需而不断变化,且明显要高于国家规定的牌价,称为黑市价,因为牌价的粮食普通百姓不能随便购买,须凭粮票或饲料票才能供应。

前来购粮的村民在市场上挑挑拣拣,有的想购点粮食,有的想买点种子,还有的想要一些猪饲料,一边寻觅,一边问价,看到心仪的货物后,用手摸摸,用鼻嗅嗅,甚至用牙咬一下,以此来判断粮食的质量好坏和干燥程度。卖货人一边陪着小心,一边吹嘘着自己货物的质量,通过讨价还价,商妥出一个双方满意的价格,称量后货款两清。一些没有买卖的老农,也会到“六陈”市场转悠一下,看一看行情,打听一下价格,以期下次及时购粜。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村中无粮可余,百姓也没有多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去交易,“六陈”市场一度萧条。后来,“六陈”市场慢慢复苏,一些贩客做起粮食的买卖生意,他们在诸暨、义乌和我县的各个市场来回贩运,赚取一点差价。这些贩客大多数是附近村庄的农民,当时也没有什么交通运输工具,全靠人力肩挑,后来发展到用独轮车推拉。

三荒春头,那些无米下锅的家庭常到“六陈”市场购粮救急,一些农户乘机把口中节省下来的一点粮食拿来销售,此时能卖出一个好价钱。

再后来,那些贩客被当成“投机倒把”分子予以打击,粮食也不能上“六陈”市场自由交易,贩客们只得在地下偷偷地进行,先把粮食藏在附近农家,人则站在“六陈”市场观望,碰到有顾客时,领到农户家中悄悄地交易,若不幸被“市管会”的工作人员查到,轻者进“学习班”学习,重则没收货物。

黄宅的集市日是每逢农历三、六、九之日,而其它市场则有一、四、七和二、五、八之分,“有关部门”为了打击“投机倒把”活动,防止贩客在各个市场间来回贩卖粮食,曾一度把各个市场的集市日统一为公历逢五逢十日。每到旧集市日时,“市管会”人员守在要道处进行劝阻,不让乡民进入市场,硬生生地把旧集市日给更改了,百姓甚感不便,一时怨声载道,后来在老百姓的一片呼声中,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做法实施一段时间后就无疾而终了。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法律上取缔了“投机倒把罪”,市场不再禁锢,“六陈”市场又开始欣欣向荣,贩客们放开手脚,大胆地做起了各种生意,搞活了市场经济。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六陈”市场日渐式微,如今的“六陈”市场风光不再,已被遍布的粮油店取代了。

(作者:黄贞祥   网络配图)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