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补缸·补碗 ·补锅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补缸·补碗 ·补锅

转载 如鱼饮水2018/01/12 09:26:3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 作者:王向阳 3471 阅读 0 评论 3 点赞

“补缸哦——补甏哦——”,小时候,循着这样的吆喝声,我经常看到补缸师傅拎着一只包,装着—把小铁锤和几把钢錾,还有盐卤、铁沙和钢钳等材料,上门服务。

补缸师傅揽到生意,就放下背包。只见他左手捏着一把小钢錾,对准缸的裂缝,右手握着一把小铁锤,“笃笃笃”地敲打,沿着裂痕錾出—条约半公分宽的浅槽,在两侧敲出两个小孔眼,装上钢钳,再在浅槽上填满用盐卤拌的铁沙。过了六七天,铁砂生锈,凝结成块,坚硬牢固,不会漏水。

看到补缸匠进村,小孩赶来凑热闹。看那补缸匠不慌不忙,淡淡定定,一副笃悠悠的样子,我的心却悬在半空中,有点皇帝不急太监急。为什么?缸是易碎品,俗称琉璃货,锤子敲轻了,凿不出孔眼,锤子敲重了,旧缝未补,又添新缝,甚至破碎。补一条长裂痕需要八个十个钢钳,看上去活像一条长长的蜈蚣。每装一个钢錾,都要忙上好一阵,等全部装好,非得半天工夫。等到整条裂缝补好,悬了半天的心才算石头落地,我才敢松一口气。

大许金宅村的补缸匠谢永吉从十八岁开始拜师学手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傅宅嵩溪村补过一只碎成七十五块的破缸,值得自豪。主人大气地说,如果能把破缸补好,不论时间长短,还能免费提供伙食和住宿。对于这笔生意,他胸有成竹,先在地上摊了一层麦秆,再把破缸放在麦秆上,再把碎片一块一块补起来,从第一天下午开始,一直补到第二天上午,总共用了八十来个钢钳,收了十三块工钱。破缸补好后,在嵩溪石灰厂上班的工人闻讯赶来观看,对他的手艺啧啧赞叹。

把破缸的碎片补上去并不难,难就难在补得天衣无缝,不再漏水。有的补缸匠把缸补好了,倒进清水一试,依然漏水,等于白补。大畈清溪马村的潮爷爷家有只特大的破缸,下半截埋在土里,不过生些浮萍,派不上什么用场。有一年,村里来了个补缸匠,看到这只特大的破缸,信心满满,信誓旦旦,自称能够补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约定用二十二个钢钳把破缸补好,收两块半工钱,先付一块半钱,等试缸不漏水后再付剩下的一块钱,并管一天的吃住。潮爷爷请人把破缸从泥土里挖出来,倒放在稻草上,清洗干净。补缸匠忙前忙后,敲敲打打,实足补了一天半功夫。吃了晚饭,潮爷爷如约付给补缸匠一块半钱。第二天一早,补缸匠看看破缸堵漏无望,借上厕所之机,不辞而别。

跟大多手艺人一样,补缸匠走家串户,风餐露宿,居无定所。提起补缸的艰辛,谢永吉说经常爬山过岭,白天无处吃饭,晚上无处投宿,有时实在没办法,只能睡人家门口,是一门讨饭行当。

说起补碗,跟补缸同理,但材质不同,硬度各异,碗是瓷器,缸是陶器,同样易碎,但碗比缸更坚硬。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补碗的当家工具是一把锋利无比的金刚钻。补碗匠每每接过主人递来的破碗,仔细端详,然后用小刷子把碎片逐一清理,用细胶泥粘拼还原,然后操起当家宝贝金刚钻,“吱吱吱”逐一钻眼。等所有需要拼合的碎片上的眼都钻好了,就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钉子铆进去。

有时我不慎把碗摔破了,一扔了之,从来不补。到了春节,去亲戚家拜年,有时发现手上捧着一只补过的破碗,那条裂痕的形状,宛如一条多足的蜈蚣,有种说不出的味道。

除了缸和碗,农家的锅破了,能补则补,能省则省。补锅匠大多是浙江永康人,师徒结伴而行。每到一处,师傅在驻地生火开炉,徒弟则走村串巷,兜揽生意,把要修补的锅背回来。师傅把废铁扔进火炉里的坩锅上,加热融化,变成铁水。然后,左手掌里摊一个用很多层布叠成的布饼,上面放一层绿英砂,右手用铁勺子从坩锅中提取一粒咖啡豆大小的铁水珠,倒在布饼上,衬到破锅的底部,再用另一根沾上油水的小棍子在内侧压上,洞就补好了。

如今,有的农家还在用缸、碗、锅这些器具,破了买个新的,花不了多少钱,补缸、补碗、补锅的手艺几近失传了。 (王向阳《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广西师大出版社,2017年8月版)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