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岩头洪公桥的六块古碑记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岩头洪公桥的六块古碑记

转载 2017/04/01 09:03:5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张贤 作者:浦江在线 5079 阅读 0 评论 2 点赞

岩头镇下宅口村东的洪公桥古建筑群,包括凉亭(阅经亭,建于清道光八年)、庙宇(镇潮庵,道光年间重修),于2013年因新岩郑公路的建设,整体拆除。其中六块老碑记被下宅口村委会保留了下来,目前存放在村委会院子里。笔者日前对这六块碑记进行清洗拓印,对文字内容进行整理,探寻该地仅存的文字资料。

六块石碑,分别是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的《捐助碑记》、光绪四年(1878年)的《施茶碑记》、光绪九年(1883年)的《禁碑》、两块民国九年(1920年)的《修筑十七十八二都石板路碑记》以及《换受茶田记事》







一、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捐助碑记》

此碑为青石材质,边镶有花纹,碑文为篆书,正文楷书,由捐助者黄宗佐书写。内容大致讲述捐助者黄宗佐乏嗣,因捐助田地到镇潮庵,乃有一子,勒碑为表神恩庇佑。原文如下:

伏念吾輩生居中土,跡寄衝門,行穹蒼覆載之恩,藉神靈 之蔭。然洪公橋乃四通要道之途,鎮潮庵為行旅駐足之要,弟子宗佐偕室陳氏,拮据家政,倖免凍餧。育子三胎,早 卋。每嘆自已業緣未了,更思人卋善果當培,峕順治十年 ,五斗付本庵上人性元管,為 菩薩燃香施茶之費資。下民焚頂效虔之心,天不絕□□ ,得一子名守永,延我宗祀。非藉神庥,何以致安仰。祈□□錫以鴻禧,一洗夙昔災纏,永保將來純嘏。然地雖輶薄,誠待然。勒石為久遠供奉之計,長保無疆之虞。性元□□,保守庵弗失,毋負予心,倘後有不肖潛行變廢,吾定 告究。是為勒石存記。 順治拾叁年菊月日,信士黃宗佐書立。





二、光绪四年(1878年)的《施茶碑记》

此碑石质为茶园石,碑文由三步石乡绅黄正满书写。碑记大意为洪公桥凉亭,夏秋施茶供往来行人解渴消暑。茶会以黄春堤等八人为董事,捐户有张景清、黄春堤、陈志、王志镆等25户,共捐助田地三十余亩作为施茶之资。原文如下:

浦江之東去城十有八里,洪公橋鎮潮庵,有涼亭焉,為行人往來憩息之所。上往金衢之水道,下通蘇杭之關津,絡繹摩肩,擔運接踵。當際茲炎天司令,暑氣轟蒸,赤帝行威,火焰發汗,身體切思兩腋生風,躁乏咽喉,須得一杯解渴。蒙恩各宅施主,樂助銀錢田產,住殿人代理。自立夏起至立秋止,謹備茶湯,博施濟眾,伏祈善男信女隨緣喜助,功德無量者也 。

助户:項光川、掌廣西道張、張升房、黄春堤、張定慰、黃正滿、陳廷光、陳更生、陳育山、陳敏房、黃彬甫、李竺齋、陳允田、倪望逵、王榖堂、黃庭光、李希白、趙景熙、王可月、陳育房、 張恒益、張恒二房、張恒三房、張恒四房、黃程

董事:黃春堤、周正聚、黃正滿、汪承田、趙元文、陳正春、黃方孟、陳正位、薛道筆、黃兆錫

大清光緒歲次戊寅年桃月日立   黃正滿題







三、光绪九年(1883年)的《禁碑》

碑石质为青石,楷书书丹。碑文大意为光绪年间登高山赵元堂等人因为修葺村里的雨殿,掘断关乎五个都的龙脉,导致五都内火灾不断,死亡迭起,造成人心惶惶,要为难赵元堂。后来经黄林宴等人理处,培土安龙。结果赵元堂翻案,又经知县审理,知府批查,才定案。于是在登高山雨殿内以及一都七里亭、十八都阅经亭等三处勒禁碑以示众。原文如下:

立禁碑五都衿耆地保等,情因登高山家下,雨殿前一帶,係一都、十四、十五、十七、十八等五都,陰陽龍過峽出脉之處。光緒三年間,趙元堂等因修殿宇,無故將殿前所過峽脉鏨斷,節泡掘平,以致五都中火灾迭興,死亡相繼,人心惶惶,各都均欲與元堂為難。元堂情急,邀同張嘉德轉求黃林宴先生,理處議人培土安龍,嗣後立約永禁開掘,并議刊碑立於登高山雨殿內。元堂與各村長面同畫押,無異。不料元堂於七年八月間,飾控圖翻。八年七月,蒙邑尊尹公堂訊,着仍照原議不准開掘,刊碑永禁等斷。元堂等服斷當堂出結,後又赴府請勘,蒙府憲鄒大人批查,閱縣斷各層尚屬公允,着即遵斷息訟了案,毋庸翻瀆等示。茲於登高山殿內,立永禁碑一座,外五都又於七里亭、洪公橋閱經亭內各立禁碑一座,以垂永久須至碑者。

峕光緒九年三月日吉立







四、民国九年(1920年)的《修筑十七十八二都石板路碑记》

碑石质较普通,风化严重。碑记由礼张张景鸿(字爽甫)撰写并书丹,吴店吴修坛刻字。主要记载十七十八两都的石板路修筑之事,共收到280户捐助者的银元2963元,修筑之余资拔入双溪口路心石用。除外,详细记录了整个修筑工程的始末以及工匠开支的明细。碑文如下:

周官司寇之野,廬氏以達其道路。西哲有言,覘國文野,在道路通塞,是則道政之宜修,古今中外有同然矣。吾浦東鄉大路,上達金衢,下通杭紹,雖經石砌,而零落間斷,晴則凹凸,雨則濫淖,為行旅苦。同人等鑒於由縣城至二都地方,既改建石版,而十七八二都適相銜接處,猶是窒惡不治也。心共夢之。爰於民國二年,由董事陳秀等發起,接修改造,中間砌以石版,兩旁櫬以石齒。自十七都新嶺腳起,十八都鄭寶塘止。爰於九年告竣,計長一千五百餘丈,費銀二千九百元有奇。昔歎行路難者,今欹王道乎平焉。其堅,費必求英節。在事諸公夫,亦可謂耐勞純潔矣。然非諸公慷慨樂施,則又焉得有王成之一日耶。用勒芳名於後,或紀垂永久云。 中華民國九年歲在庚申冬月 張景鴻謹撰並書 吳修壇鐫字

乐助芳名:略(共计280户)收捐洋貳千九百六十三元正

石匠任宗憲 汝才 生林 陳茂狗 張作林 倪大元 憲有 錫圭共付洋乙千八百五十三元五角八分二厘

杠腳張有約等共付洋陸百十三元貳角正

泥水亮司等 共付洋乙百九十七元二角八分四厘

修葺王公橋共付洋貳百十五元正

石灰并困費 共付洋四元五角零三厘

刻字共付洋十三元正正 共付洋貳仟八百九十五元五角七分正

余洋陸十六元四角三分拨入雙溪口路心石用

董事人 陳志 陳秀 陳壤 于如珍 王用林 黃尚潮 黃幾法







五、《换受茶田记事》

横碑,石质同石板路碑记。主要记载,民国九年(1920年),洪公桥茶会与马鞍山张若骝(字子骏)商量,把祖父广西道监察御史张景清于光绪戊寅年(1883年)捐助的茶田变卖,重新买进新田的事情。原文如下:

天下事繼繼承承,日進不息者可。廣西道,於光緒戊寅年所助茶田,田五斗,土名井大背;又四斗,八石橋,共九斗。

因租金輕微,加之困難,與助主之孫子駿商變賣,另受十八都灵田,田壹石貳斗,土名五大塘堂樓後;又壹石,蓮塘頂;又貳斗,小塘。




六块碑记,经过百年的风雨沧桑,风化程度不一,目前还没有个好归宿,不知还能保存多久。但愿能在洪公桥遗址附近,将这些历经艰难的“前辈”们,重新竖立,既是对先哲乐善好施的表坊,也让后人看看前人修桥铺路、济人利物的众志成城、呕心沥血的努力,继而延续这种精神。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