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郑玉峰:物资交流会,浦江人记忆中最难忘的“味道”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郑玉峰:物资交流会,浦江人记忆中最难忘的“味道”

转载 在线管家2017/03/21 20:30:1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网络 作者:郑玉峰 4149 阅读 0 评论 11 点赞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物质资源较为匮乏,商贸流通相对落后,在那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特殊时期,热热闹闹的城乡物资交流会成了人们生活中一件大事。交流会上,除了品种丰富的农资器具、林木产品和日用生活品的交易外,还有传统庙会、文艺演出等等,涵盖了吃、穿、赏、玩,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一时间,逛大街的、卖东西的、看热闹的,人山人海。


浦江影响较大的交流会从每年的农历二月开始,遍及全县各地,如九皋殿的二月初一、郑宅的二月十九、潘宅的二月廿七、白马的三月三、黄宅的八月十三、浦阳镇的三月十五和十月廿日等等,一般交流会所在的集镇方圆数里之内的村庄都沾边,单位放假,学校调课,相关的村子要演戏,或者邀请亲朋好友去“嬉”。


那个时候,上了年纪的老人去赶交流会,一般都是亲戚朋友事先用自行车或手推车来接过去,等到交流会的时候,门外车水马龙,老人们就坐在门口晒晒太阳,聊聊家常。中年人赶交流会,往往是带着任务去的,家里的锄头、镰刀或簸箕坏了,交流会上东西多,价格又比平时便宜,保准能找到满意的;家里孩子长个了,旧衣服、鞋子无法穿了,去添置下。年轻人赶交流会,是图新鲜,看美食,看耍猴,看后生或“锁娘”。


赶交流会,除了买吃的、穿的,还可以看到杂技团、马戏团,耍猴的、玩蛇的、要饭的,还有卖唱的、跳舞的、卖狗皮膏药的,真是三教九流,无奇不有。除了买点什么,有亲戚朋友的还可以去串门吃个饭,没有亲戚朋友的,一般也攀着朋友的“衣角”去朋友的朋友或亲戚家蹭个饭。


交流会最鼎盛的时期,莫过于八十年代中期。那时一到农历三月十五和十月廿日,从清早开始,通往县城东南西北的公路便有密密麻麻的人群从乡村涌向县城。到了中午时分,县城的大街小巷到处人头攒动。宽敞的和平路热闹非凡,街面全被南来北往的客商“占领”,临时搭建的售货棚一个接一个,里面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商品。哪怕是单位门口的人行道,也有小商小贩铺一张塑料纸,上面摆些衣服或小玩意在兜售。生意也是格外地好,无论摊位大小、地段好坏,无论是时令商品,还是积压货物,都会卖得所剩无几,商家赚得盆满钵满,老百姓买得心满意足——因为在交流会上他们买到了平时难以买到的东西,而且价钱又便宜。


有人流的地方,必然就有庞大的餐饮市场。在赶交流会的日子里,会突然增加很多的饮食摊点,一些地方小吃、传统美食,如发糕、粽子、小笼包、麦饼、麻花、水饺、馄饨、荞麦面、牛清汤、羊清汤,因为价格实惠,又能填饱肚子,很受人们喜欢。


城乡交流会,延续了乡风,在那个年代对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交流会引发的酒后寻衅滋事、黑车载客、扒窃钱物、交通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环境卫生问题也十分突出,而交流会所在的中心村的居民,因演戏、招待客人,不仅要投入大量精力,也要耗费大量财力,户与户之间互相攀比,更成为很多家庭难以承受的负担。


到21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和商贸流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商贸流通为主要职能的交流会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各级政府根据人民群众的呼声,取消了所有的物资交流会,旧时交流会的盛况从此就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了。

作者: 郑玉峰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