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张明:大街上下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张明:大街上下

转载 在线管家2016/04/02 13:39:5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今日浦江 作者:张明 3261 阅读 0 评论 2 点赞

  不知为什么,我喜欢把街路比作一条穿越古今的河流。

  大凡生命之河,总是由高向低流淌,奔涌,追逐,和缓时泛起粼粼微波,激越时绽放水的花朵,河床上是坚硬的卵石,堤岸两边长着水草、芦苇或者结实的灌木,偶尔也有身形瘦削的鹭鸟在水边漫步,抑或振翅翔舞。一条河流是如此,一条街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从古到今不断地繁衍,生息,成长,与居住在这一街路上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城市的辉煌,见证了一个城市曾经历的一切,老的慢慢逝去,新的又爆出嫩芽,长出绿叶,结出一枚枚香甜的果实。

  大街,是我们古老浦江一条街路的名字,而且是主要的一条街路的名字,在整个城市格局中有着中轴线的意义,一路由北向南,从老县基一直通到大南门,开放恣肆,纵贯县城南北,长达好几百米。习惯上,我们把四牌楼北的叫上大街,四牌楼南的叫下大街。像所有的街路一样,大街两边原先大多是土木结构的两层房子,要么生活居住,要么经商开店,要么合二为一,两者兼顾。路是石板路,铺的石板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从老城墙上拆下的,有近两米宽,下面为下水道,两边砌着石子,有些地方凹进凸出。今天,大街是和平路最繁华的中间部分,家用电器、黄金首饰、美容会所、时尚服装、四季水果一应俱全,傅家台门口的索面一年到头都有,就是土布、织带等嫁囡用的物件大街上也能买到,当然还有孩子穿的虎头鞋。这里,各种车辆往来不断,要找个车位着实不易,今后说不定会辟为步行街。

  与大部分城市一样,大街似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也不能再平凡,只不过从前的烟雾飘渺已经变成今天的霓虹闪烁,但是无论是过去的白墙黑瓦,还是现在的高楼大厦,我们一旦被附着于其中的情感所牵挂,这些地方就非同一般,就一下子鲜活起来,心中因此有了别样的感觉,时不时会撩拨我们一下。热烈的艳阳下,寂寥的夜空里,飞舞的雪花中,出门在外的浦江游子常常为之魂牵梦萦。

  上大街东边新华路北侧城北区块如今已夷为平地,很多古建筑不复存在,地名再没有相互之间的参照。广场一带曾是浦江宋元以来的县治所在地,由隋代黄苾将军的裔孙捐献。严格意义上讲,县治不仅仅是一处场所,而是地方政治权力的象征,官墙脚、西马路、官井头、县前的名字即源于此。抗战进入第五个年头,浦江沦陷,衙署建筑被日本人拆得一干二净,材料建了炮楼。这里变成一片废墟,成为后来人说的县基,一处集市卖柴炭卖猪仔、过年舞龙灯演婺剧的地方。它的后面就是县后张,与后街一样,为张姓族人的群居之地。

  浦江人集体性格指向上向来有点硬,方正而不圆滑,忠勇而不取媚,这一点很对明朝宁海人方孝孺的脾胃,不然,他年轻时不会拜宋濂为师,并随老师到京师。而方孝孺的硬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以至于后来在燕王朱棣进入南京后,因拒绝起草即位诏书被车裂于市,还被株连十族,成为一个殉道之臣。明中后期的浦江人当中也出了一位相类似的人物,上大街老戏馆前面的斜坡上,还为他立了一块“忠清良翰”的石牌坊,他就是浦江名臣张元谕。其旧宅在城北槐花树里。石牌坊高大轩敞,沐浴着岁月的风雨,述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张元谕,字伯启,自号月泉生,人称“白眉公”。张元谕自幼嗜学,博洽经史,有文追秦汉、诗步盛唐之誉,是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进士,高中丁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1名。曾授工部主事,颇有廉名和雅望。当时权臣严嵩的女婿袁应枢对其示好拉拢,均被他严词拒绝。又为设立位次一事得罪严嵩之子严世蕃。严嵩父子在明世宗时期权倾朝野,不可一世,多少人在后面紧追肥马扬尘,但张元谕铮铮铁骨,根本不为所动。同科进士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诛杀后,张元谕“为文往哭,词极恳恻,无顾忌”。严嵩父子为此更加忌恨。大将军仇鸾一度时期为严党,张元谕主管铁甲厂时,仇鸾软硬兼施都未能使张元谕屈服,最后靠诬劾其部下使张贬谪常州。张元谕无论在京中为官,还是以后补为庐州通判、安庆丞,均不计嫌隙为民请命,一生把功名看得很淡,“百姓攀辕者往来如织”。一次,张元谕在吉安做太守时,岭南流盗数千窜袭江西,滥杀无辜,其状甚惨。这些流盗将到吉安时,张元谕在路上张榜告示,晓以利害。贼寇闻知太守素以恩信著称,便从小道遁逃而去。张元谕以后擢升至云南观察副使,有《詹詹集》《蓬底浮谈》行世。张元谕与明代著名文学流派“后七子”的实力派人物王世贞属同科进士,与这一流派的领袖李攀龙互相交好,留下了互相唱和的诗句,趣味相投。

  石牌坊的竖立,是张元谕政声和民意的一个标志。

  与“忠清良翰”坊遥遥相对的,是下大街朱姓父子同科进士坊,旌表的是读书正途。下大街再往南的文明门内,历史上还曾有学士宋濂、尚书郑沂、左庶子郑济、右庶子王懃、侍书宋怿“五凤齐飞入翰林”坊。在浦江,耕读传家的风气一向较为兴盛,为社会上下普遍提倡。我们今天到安徽歙县能见到大大小小的许多牌坊,其实在浦江的县城和乡下,假如不被拆除,这牌坊的数量绝不在少数,志书记载各个朝代建的牌坊恐怕有一百块上下。

  在上大街宫口旁,解放前有一家“于和记”茶叶店,主人是于林桂的父亲于荣绶。店里既卖本地出产的茶叶,也卖点杭州的龙井、黄山的猴魁、武夷山的岩茶。全面抗战爆发后,张林岚、于林桂、金良锟等一群年轻人聚集于茶叶店内,在青年木刻家项荒途的引领下,点燃抗日的火种,自发组织起来,在下大街高台门于家,秘密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以后,这批年轻人奔赴不同的抗日战场,为民族生存发出自己的吼声。参加新四军的项荒途用刀与笔作武器,后来在江苏盐城被日寇的刺刀刺死。从事民运工作的于林桂(即于萍)抗战胜利后牺牲于城南道士坟国民党政府的枪口,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们的躯体倒下了,却在人们的心中竖起了一座勇敢的战斗者的丰碑。

  四牌楼因明代“忠文”、“登云”、“孝义”、“遗爱”四座牌楼而得名,名字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其处在上下大街与西街横街交叉的十字路口,素为浦江商业的中心和人气最集聚的场所。下大街有陈隆兴铁行、潘协昌酒店,以及布店、糖坊、银楼、书店、画店、丝线店、灯笼店、馒头店、育婴堂等等,熙来攘往,人流不断。到了传统庙会,四牌楼一带更是盛况空前,馄饨摊、牛清汤摊前面热气腾腾,香飘四溢,赶集的人头攒动,笑语声喧。现在,这一切都已被整齐划一的城市建筑和现代商业氛围所替代,传统的市井生活逐渐淡出,只有不远处商业走廊上的那株古老樟树依旧郁郁苍苍,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在杂沓的人流中,大街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住在原百货公司北边那个卖草鞋吹唢呐的老人。每每夏季来临,他都会袒胸露肚鼓起腮帮子,神情专注地使劲吹着,至于吹的是《抬花轿》还是《一枝花》,年幼的我不得而知,但我那时都会静静地站在旁边,同样心无旁骛地听他吹奏。老人用情太专太痴,一张汗脸胀得通红,肌肉绷得很紧,连眼睛也是歪斜的。铜制唢呐吹出的声音高亢悲壮,响在夏日的天空中和暮霭里,极具震撼力,是大街上的一景,是这条流动的河流岸边的空谷足音,直到今天还回荡在我的脑海中……(作者:张明)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