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倪仁吉与洪氏宗祠壁画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倪仁吉与洪氏宗祠壁画

转载 在线管家2015/11/28 12:50:0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今日浦江 作者:洪洽 2858 阅读 0 评论 2 点赞

  2006年10月底,我偕夫人应义乌市作家协会主席骆有云之邀,到义乌参加了“倪仁吉诞生400周年纪念会”及“倪仁吉学术研讨会”,在为时三天的时间里,参观了义乌市文保单位倪仁吉仰止堂旧居和倪仁吉墓等,还特地去市博物馆观看了倪仁吉的艺术珍品:丝绣“春富贵图”以及人物肖像画“吴氏祖先画像”。后来义乌市文联又出版了《倪仁吉诞生400周年纪念文集》,其中刊登了我写的有关倪仁吉的诗歌和刺绣的两篇论文,在同时举办的书画展中展出了由我赠送的国画《育雏图》。这次纪念会规模较大,浙江省、福建省和金华市、义乌市的有关领导及著名文艺界人士均受邀参加。在《义乌市志》中还刊登了我提供的两张倪仁吉的芦雁壁画照片,这是我父亲、民俗学家洪亮1938年在浦江城内洪氏宗祠内墙上所拍摄的,至今已近80年了,由我保存也有40余年了。洪亮先生是我国现代研究发掘倪仁吉文化的最早学者。

  倪仁吉(1607年~1685)字心蕙,号凝香子,是我国明末清初“绣、画、书、诗”四艺俱绝的绝代才女。她生于浦江县通化乡龙池上金生村(现为兰溪市梅江镇倪大村),17岁时嫁义乌青口乡(现江东街道)大元村吴之艺为妻。其父倪尚忠为万历戊戌年进士,曾任江西省吉州同知。《浦江县志》有传。

  洪氏宗祠位于浦江县城东门附近。明清时期,东门一带是浦江的文化中心。此处古迹众多,风景优美,有龙峰古塔、学塘垂柳、曲桥钟楼、城隍庙、宋文公(宋濂)祠等景点。洪氏宗祠离东门城墙仅数十米。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我就读于浦江县中,学校左后方数百米的洪氏宗祠即为县中的女生宿舍,另一处女生宿舍在宋文宪公祠内。当时祠堂一带,叫花台口。祠堂正门前有一个放生池,池前有一大片稻田,有的还种有席草。

  倪仁吉父亲因是进士,是浦江的名人,所以在浦江有不少亲朋好友和文人墨客。在浦江北门曾有倪家产业,30年前我曾去观看过,当时还有地基石柱等遗物。据说,在倪家的楼窗朝北遥望可见仙华山,倪仁吉的诗歌中亦多次提及仙华山。倪仁吉出嫁前的艺术活动在浦江城内的孱博山房,她出嫁义乌后的艺术活动均在故居仰止堂前面的凝香阁。先父洪亮在60多年前考证、发现了倪仁吉的书画作品《孱博山房偶记》(共2册),这个发现十分难得,几乎无人所知。倪仁吉诗作《凝香阁诗稿》中的序,即为张德行作于孱博山房。当时浦江文艺气息相当浓厚,倪仁吉也经常往来于通化乡与浦江城内。倪仁吉“十二三能诗兼善绣及书画,公(父倪尚忠)每持以示人,才名藉甚。”倪仁吉17岁与义乌吴之艺结婚3年后,夫即不幸去世。1643年至1644年间,明清交替,天下大乱,倪仁吉乃回浦江,避住故居倪大村。在故乡亲朋好友的关怀下,她的情感生活和艺术兴趣又全都复活了,“选胜尽日,盘桓山经,险句每从天外得,丹青只向望中收。”此后,她创作了大量的书画、刺绣和诗词作品,并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了“绣、画、诗、书”四艺俱绝的绝代才女,在浦江留下了很多的杰作。

  浦江洪氏宗祠内,留有倪仁吉的壁画及书法各四幅。壁画的题材均为芦雁,分别题为“飞”“鸣”“宿”“食”,全用水墨画就,画中略涂有赭石色,画中也有麻雀。其中一幅画有三只芦雁:一只空中高飞,另一只掠过芦花跟随,最后一只也展翅飞来,三只芦雁画得浓淡分明,层次有序。第二幅画有两只芦雁,在一株低垂的粟谷枝杆之下,一只低头觅食,另一只昂头向着粟枝,在另一株粟枝上还停着一只倒挂的麻雀,四周衬托着山石和杂草。第三幅壁画,画有一株盛开的芦花,一只雁低头俯弄、整理着翎毛,呈现野雁休闲姿态,边上一株盛开的芦花枝杆上停着一只麻雀。整幅画显得清拔和温暖,用墨潇洒,表现了倪仁吉对动物形象的仔细观察,画面显得生动、逼真。在“鸣”的壁画中,上下2只芦雁,均张嘴鸣叫,相互呼应,很有情感。

  对于倪仁吉的花鸟壁画,多年来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美丽生动的传说。洪氏宗祠前有一片稻田,每当金黄色的稻谷成熟时,天天飞来很多麻雀野雁,落在稻田里啄食,粮食损失很大。农户天天跟着赶鸟,后来发现麻雀和雁都逃往祠堂中,他们随后跟去捕捉,但到祠堂里到处寻找,不见麻雀和野雁的踪影,最后在墙壁上看到它们,就认为就是这些雀雁在捣乱。农户一气之下,便把壁画上野雁和麻雀的眼睛一一挖去,使它们不再造次。这个传说,说明倪仁吉的画入木三分,形象逼真,把麻雀野雁神化了。父亲曾经对我说,“当时浦江有位在日本的留学生名叫黄遵名,此人十分喜爱书画,也知道倪仁吉的壁画珍贵,他写信回来,建议做个玻璃框把这些壁画罩住好好保护,人们听了此说,轰然喧笑。在今天看来,黄君却有先见之明。”早在1938年,父亲到洪氏宗祠用相机拍摄了四张壁画、一张书法五张照片。抗战后,由于洪氏宗祠没有好好保护维修,早已瓦残墙倒,这些壁画和书法至今无处可觅了。

  我认为传说中的芦雁壁画创作决不是偶然的,倪仁吉经常把芦雁等作为绘画与诗歌创作中的题材,例如在《凝香阁诗稿》中就有如此描写:

  鸿雁结阵当空迥,巧排锦字更徘徊,

  闺人正讶无边信,拾带相思一点来,

  ——雁字

  稻熟苹生桂已香,飞鸿阵影阻潇湘,

  危楼日墓频凝盼,误写衡阳是故乡。

  ——盼雁

  遥岺暮雨收,平林犹漠漠,

  秋喧一派来,沙洲雁初落。

  ——题画

  在洪氏宗祠中,除倪仁吉的四幅芦雁壁画外,还有她的兄长倪仁桢的四张书法。书法作品家父仅拍摄了一张,原来他想把书法全部抄写下来,但由于篇幅过大和时间关系,仅抄写了一篇书法中的第一句,“余自引手中归山中之矣。”此句系自写或抄自别人诗文,不得而知,已成为悬案。

  我在这里主要写的是有关倪仁吉的花鸟壁画,倪仁吉的花鸟画创作很多,至今遗留下来的珍品还有珍藏于义乌市博物馆的《梅鹊图》和《画眉牡丹》。在浦江,倪仁吉的花鸟画作品曾有燕子、蝴蝶、梅花鹿以及梅花等等。(作者:洪洽)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