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阵亡营长石宝琛,原是浦江人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阵亡营长石宝琛,原是浦江人

转载 在线管家2015/08/04 06:19:0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今日浦江 作者:黄黎明 3485 阅读 0 评论 3 点赞

  在浦江籍抗日阵亡将士名录中,有一位叫石宝琛的中校营长,阵亡于汤溪。70多年来,他的阵亡细节一直无人知晓。

  前不久,居住在舟山的83岁老人吴如荣(原籍金华汤溪)写信给《金华日报》说,“抗战时期,有一个国民党部队的营长,是浦江人,在汤溪黄岩孔村被日寇飞机炸死,我亲眼目睹了他下葬的全过程,耳闻下葬时其勤务兵和其他人讲的话,根据年龄推算,当时在场的目击者,估计均已作古。我非常想告诉后人,就在汤溪百善村的土地上,埋葬着一位73年前的抗日斗士。”

  这封信,引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尘封往事。

  夙愿:送营长回浦江

  吴如荣是婺城区(原汤溪县)岭上乡后畈人。1942年,就在日寇占领汤溪前的十多天,他的大舅父郑凤祥,被岭上乡保长抓了壮丁派到前线去,给第三战区的国民党部队当挑夫。

  吴如荣的父亲当时是村里的甲长。“一天下午两点多,乡民兵队副队长跟保长跑来我家,说前线有一个国民党部队的营长被日军飞机炸死了,就在隔壁的黄岩孔村。保长说这个人打仗很勇敢,家里条件不错,还是个读书人,说抬过来埋在我们村子附近。”

  第二天早上,父亲去参加了营长的葬礼,吴如荣也跟着去一公里外的百善村看热闹。那是在一片黄泥空地上,现场有一口用很薄的松木板钉的棺材。抬棺材的有四五个人,都是黄岩孔村人,前来参加葬礼的村民有十来个。

  有两个人穿着黄绿色的军装,其中一个是营长的勤务兵,他正竖着大拇指向大家诉说着营长打仗的英勇事迹。“他家里很有钱,为了抗日,才参军。鬼子飞机来轰炸时,我们营长正趴在一棵大树底下,敌机从左边来,他躲到树的右边,敌机从右边来,他又跳到左边,一连躲过两轮轰炸。第三次,敌机从树顶上那个地方扔下一颗炸弹,营长不幸殉国了。”

  1947年,吴如荣考入汤溪中学。1953年,他作为支前干部被派到舟山。七八年前,他回过老家,去看过营长的坟。那里已经被平整成为农用地,根据当地民风,吴如荣推断营长的遗骨应该还深埋在地下。他一直有一个愿望:“找到营长亲属,送他回浦江老家。”

  石宝琛有份亲民情怀

  在《回望抗战——浦江战时实录》一书中,石宝琛的职级为中校营长,部队番号为暂编35师,于1942年8月阵亡于浙江汤溪。

  据石宝琛之子石理俊回忆,父亲石宝琛在1928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七期骑兵科,当时他出生仅6个月。父亲牺牲时,他不到15岁。他曾翻看黄埔同学录,当时父亲的名字叫石全。

  石理俊说,本来家中有父亲的照片、日记和黄埔同学录,装有满满一皮箱。遗憾的是,在文革中这些资料都被烧得一干二净。

  石宝琛曾与同是石宅人的石西民有交往。石西民曾向石理俊回忆最后一次见到石宝琛的情景:“1937年前后,我在北大搞学生运动,穷得叮当响,你父亲从关外来看我,给了我几块银元。”

  石理俊还回忆了父亲最后一次回家时的情景。“1939年冬,堂兄石理澍在部队转移途中,遭日军空中扫射,牺牲于湖北新堤镇。祖父知道后一病不起,临终前叫我记下他的绝命诗。父亲随后千里奔丧,辗转回到家乡。”此后不久,石宝琛到暂编35师当少校副营长。1942年,在金兰会战中,牺牲于汤溪百善。死后升中校营长,追认为烈士。解放前每年都有抚恤金。

  虽然身处军营,但农民家庭出生的石宝琛始终有一份亲民情怀。石理俊说,父亲死后他曾看过他的本子,还记得里面有一首写北京黄包车夫的诗:“轻车来往短长街,十丈风尘百目埋;终日劳劳难一饱,贫穷岂是命安排。”(作者: 黄黎明)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