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揭秘“古圣旨”背后的故事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揭秘“古圣旨”背后的故事

转载 在线管家2015/05/26 19:03:1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原创 作者:陈有林 269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说到皇帝的圣旨,就会想起电视里的宦臣展开一卷黄纸,朗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顿生威严肃穆之感。我县岩头镇礼张村一位姓张的有心人收藏了一道圣旨,近日笔者有幸目睹了这道古圣旨,倾听了这道圣旨背后的故事。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七道圣旨给浦南街道宋溪村的祖先张孟兼,这些圣旨都被木刻成匾悬挂于平安张氏宋溪村下佛堂内,听说其中还有一道真迹藏于岩头镇礼张村张先生家。张先生小心翼翼地把古绫锦制作的圣旨展开给记者看,虽然圣旨的绸缎已经有些破损,但是其上字迹清晰可见,上题: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承事郎礼部祠部主事张孟兼可兼晋相府録事散官如前宜令准此。左方玺印上注有时间为洪武五年七月,即1372年,至今有638年的历史。

  此圣旨为祖辈历代相传给张先生,曾有人怀疑它不是真迹,张先生为此专门请杭州博物馆的国家级鉴定师鉴定,结果确认为真迹。专家认为圣旨的价值一般从几个方面去评定,首先年代早的肯定要比年代晚的价值高一些;其次,凡是圣旨内容涉及到历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圣旨,就比一般圣旨的价值要高一些;第三,一些圣旨是皇帝的亲笔,价值较高;还有一些是当时的书法家为皇帝代笔,有一定书法艺术价值,它们要比翰林院编修填写的圣旨价值高一些。而张先生的圣旨属于年代早,涉及元代文臣张孟兼的任职事情,因此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张先生还拿出与古圣旨一同收藏下来的张孟兼画像,说他们礼张与平安张是同一姓氏的支流,古圣旨和画像不仅珍贵,其中还有一段关于张孟兼的故事。

  据《浦阳平安张氏宗谱》第十六次重修开卷本记载:“‘宋溪古名福招庄,今称火烧张,宋时从平安迁基海内外,居民1600余人,历代人才辈出,明初三杰张孟兼为其一。《浦江县地名志》对平安张有注释记载:明初学者张孟兼为该村人,名丁,明洪武初,征为国子学录与修元史,迁太常丞。文学与刘基、宋濂齐名。工书法,与俞紫芝相似而声价高于俞。后为吴印所诬讦,被处死。

  据介绍,平安张始祖名元善,衢州刺史,五代时,因周衰避乱寓越之青山,宋建隆初年,复归浦阳祖居桃山麓为家。传到孟兼爷爷张镇一辈,已是十三代。张镇,字安卿,号平斋,诰封副宪(借张孟兼的光)。据说生而倜傥,遇事廓落,无附私意,对母极孝。未成年,张镇就担起家中重任,不过几年就成为一个经营有方、极具爱心的人。他经常救济别人,也曾出钱厚葬路边一位饿死之人,却遭人诬陷而入狱。张镇之弟到金华上访,并哀求顶替,得到上级重视并进行复查后才知冤了好人。张镇前后娶了四个老婆,张孟兼的父亲张垕是张家长子,叶氏所生,叶氏是张孟兼的二奶奶。孟兼的爷爷张镇六十岁的时候,身体不好,他最大的愿望是张垕早点生儿育女,让他抱上孙子。孟兼,这个张家的长孙,就在这个时候出生了。可是,孟兼出世后没几天,实现愿望的张镇却离开了人世。叶氏每见孟兼,就想起深爱她的丈夫张镇,她把这种爱全部倾注到了孟兼身上。孟兼出生不久,全身生疮,日夜哭闹不停,叶氏每天煎药喂药,不离半步。教他走路教他说话。一直到19岁,孟兼才离开叶氏,游学金华。孟兼赴南京考试那年,已是两个儿子的父亲。但在叶氏面前,他永远是小孩。离开那天,叶氏拉着孟兼的手说:你的爷爷很疼你,可惜他没有看到你的成长。今天你去南京,如能当官,必须尽心奉公。当时孟兼与朋友一起到南京参加了吴元年的科举考试,结果,朋友落了榜,孟兼却因才华出众成了丁未制科进士。

  张孟兼盛负才名,一日,明太祖问刘基天下文章之最,刘基说宋濂第一;次即臣基,不敢他有所论;又次即张孟兼。孟兼才甚俊,而奇气烨然。他著有《白石山房文稿》,他的白石山房文稿二集七卷序跋系刘基、宋濂所作,《四库全书》有记载:今虽不睹其全集,而即二卷以观,其诗文温雅清丽,具有体裁,而龙骧虎步之气,亦隐然不可遏抑。可见纪晓岚对张孟兼文章的喜爱。文稿取名白石山房,与一个书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光绪浦江县志》卷五记载:白石山房,在县南十里平安张氏祖读书之所,明初有字拱辰者受业于副宪张孟兼先生见白石耸峻,以寓比德于玉之意,因自嘲曰白莹无瑕,韫玉山辉,士贞淑德,有光庭开,遂匾其居为白石山房。

  张孟兼死在当年君皇的暴政之下,当时朱元璋因为自己曾为和尚,所以如果谁骂了某个当过和尚的官,就觉得是与自己作对,骂人者因此要倒霉。清人钱谦益在《列朝诗集·甲集》卷十三《张孟兼传》中记下了这件事:孟兼出为山西副使,布政使吴印,钟山僧也。孟兼负气凌之,数与之争。上曰:是乃欲与我抗耶?逮赴京,捶之至死。逝于洪武十年(1377),享年40岁。

  笔者在村民的带领下探访了与张孟兼有关系的下佛堂,它坐落于宋溪村北面。村里南有上佛堂,北有下佛堂,北宋张氏圣九公张一宁起建,原是寺庙,初衷为保佑村民平安。南宋时因寺内和尚行径不洁,被村民赶出寺庙,故改为学堂。记者沿着田间小道欲觅古迹遗风,却见沿途蔓草疯长,堂外旧墙风化剥落,东面砖墙破开,堂内残破不堪,唯有八根石柱昂然挺立,似在坚守先贤的傲骨。《浦江县教育志》记载:平安乡中心小学,坐落在离城七华里的浦阳江畔平安张村。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将明佥宪张孟兼读书处白石山房改建为白石书院,这是该校的前身。”90年版《浦江县志》的书院目中记载:乾隆二十九年,于白石山麓建白石书院,光绪十五年(1889)移平安张村(今浦江县茶厂址)《光绪浦江县志》卷十三记载:张佥宪祠,在县南十里,旧为张氏佛堂。乾隆三十年,知县何子祥改为祠奉张孟兼神位,并印其祠为张氏家塾。看来张氏家塾颇有来历。乾隆年间为纪念张孟兼的丰功伟绩,也就是古圣旨的内容中提及:礼部主事正六品官位,后升至太常司丞正三品,下佛堂古私塾便改为太常祠

  宋濂《送部使者张君之官山西宪府序》一文中写道:孟兼性鲠亮,不善为依阿人,有曲必面白之,虽惭沮羞绪不暇顾。可见张孟兼为官刚毅正直。鉴于张孟兼的贤德与功业,凡过下佛堂太常祠之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宋溪村不远处一个叫上四房的地方还有块下马石提醒过路官员,下马以表敬仰。

  如今,百年太常祠已荒芜残破,张氏先贤留下的文化遗迹亟待保护和抢救。

   (作者:陈有林)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