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徐水法:遥寄追思情, 踏青寻春意(关于清明的诗歌)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徐水法:遥寄追思情, 踏青寻春意(关于清明的诗歌)

转载 在线管家2015/04/05 22:49:1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原创 作者:徐水法 4643 阅读 0 评论 5 点赞

         说到古诗词里关于清明的名篇佳作,唐杜牧的《清明》诗自然是一首无法绕得过去的经典。“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曾在1992年的香港“唐诗十佳”评比中摘取了亚军的桂冠,春雨潇潇、行人、牧童、杏花村、酒家等,构成了一幅诗意盎然的清明烟雨图。

 

       古往今来,无数人对此诗有过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赏析。有人说这首诗分上下两层意思,前两句是写清明时节上坟祭奠亲人的心情,结合春雨潇潇,心里凄凉和悲伤呈现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后两句则是写祭祖扫墓后,参与到踏青赏春的欢乐人群之中,所谓无酒不成欢,因此迫不及待地想找到一家酒店的心情,跃然纸上。也有一说是写一个离乡在外的“行人”,“旅途”情绪在绵绵春雨中极度孤独、哀伤,低落到无法自持的程度,急于找到一家酒家欲借酒浇愁忘却一切烦恼。尤其最后一句,使整首诗的意境从抑到扬,得到了升华。还有人通过挖掘、发现作者杜牧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对诗中的杏花村等进行对号入座,又引出另外一种诗意的理解。


       我倒以为,理解这首千古名诗,大可不必如此费尽周折。古代的清明节一向有上坟祭祖和结伴踏青的习俗,按照这个风俗,可否对此诗做这样的理解。清明节时,正逢春雨绵绵,使得原本扫墓的人感觉更加悲伤、凄惨,难以自持。“行人”可以是路上一般行人,也可以是诗人自己。怀念亲人的思绪,在春雨中益发“浓得搅不动”,于是,不如干脆找一家酒店,来个借酒浇愁,暂时释放一下心里的万千愁绪。最后一句的“杏花村”,我也以为是泛指,“杏花村”是酿造好酒的地方,就像杜康就是指酒,这里的“杏花村”也是指有“酒家”的所在,并不是具体某一个村落。

有趣的是,这首诗后来还有许多趣事留下,比如给诗作减法的,“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还有更简的,“雨纷纷,欲断魂。酒家有?杏花村。”还有通过断句改成情景短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话又说回来,为什么古人喜欢把大悲大欢的扫墓祭祖和踏春赏花结合在清明节这一天同时进行呢?这得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由来说起,寒食节的传说来自春秋晋国大臣介子推及母被晋文公烧死在隐居的绵山,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把绵山改为介山,介子推的忌日全国禁火寒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这个寒食节的故事在以后历朝重要典籍中都有记载。寒食节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比中华民族另一个重要节日端午节早了三百多年。清明节原本只是一年里廿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时令刚好处于春气大转,地气渐暖,万物萌发,百花开放,蛰居一冬的人们趁这一天的春和景明,纷纷走出家门,享受春天的阳光和美景,所以又叫踏春节。特别是一些文人墨客,携带酒食,结伴出游,诗酒唱和,饱览春天美景的同时,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文。本来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节日,巧就巧在寒食节正好在清明节前一天。而这两个节日,朝廷照例是要放假的,《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就有记载:“……寒食清明,四日为假。”。《中国传统文化大观》也记载着:“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唐杰出诗人白居易的这首《寒食野望吟》,写的正是当时在寒食清明崇尚的扫墓风俗。整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扫墓人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习俗中寒食和清明是一回事。白居易用描写来渲染氛围,随风而吹的纸钱,那一座座古墓,给人以萧杀之感,也让人顿生幽古之情。棠梨白杨本是自然之景,但在寒食清明之时,也让人觉得“尽是死生别离处”,道出了生死的无常,人生之无奈。


      国人向来崇尚死者为大,倡导慎终追远,因此在浩如烟海的清明诗词中,怀念亲人追忆先人的诗词可以说是俯拾皆是,仅是名人名句就不胜枚举。如唐宋之问的“故园断肠处,日夜柳条新”,宋黄庭坚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宋杨万里的“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南宋高翥的“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也有出奇制胜,从对家人亲友思念的小爱,升华到关注民生疾苦讥讽权贵等的大爱之作,历史上同样不乏上乘作品。唐韩翊的《寒食》是一首传诵极广的名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里极度渲染了寒食节宫里御赐新火,那些袅袅飘散进入王侯之家的烟雾,一时笼罩了京城上空。显然,这是一首讥讽京城权贵寒食节沐浴皇恩的盛景。至于后来作者朝翊因这首《寒食》诗,被唐德宗点名到皇宫制作诰文而左迁升官,也算是寒食清明节带来的历史佳话了。唐张继的《枫桥夜泊》几乎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名诗,我却是更喜欢他的“《阊门即事》,“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这是一首少有的关注战乱的好诗。按理,寒食之后应该到处都是新烟升腾,可是作者看到的只有村庄凋敝、人烟稀少的凄凉景象,极目视野,只有很少的几处新烟,令人不敢窥望的凄凉心情跃然纸上了。明朝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更是直接了当,写出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后果,人烟稀少,生活困苦,许多先人坟墓成了无主之墓。“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作为遗民诗人、素有“岭南三大家”之一美誉的清代屈大均,他的《壬戌清明作》诗义别具一格,既非单纯怀人思亲,更不是抒写踏春赏花的风花雪月。“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首联通过环境渲染气氛,“春已深”说明触目一片青葱春色,青通清,暗指清的力量已经渗透到全国各地,一个“愁”字,流露出内心的愤懑和无奈。颔联用双关对比地写出了现实。“垂泪”“落花”是指受打击的抗清志士。得意的“啼鸟”比喻卖国求荣效力清廷的小人。颈联强烈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和伤感。复国成为梦想,志士仁人则白白消殒,令人难以释怀。尾联则是作者的失望之情。反清大志无法实现,只留下年年寒食节悲怆伤感的绝望。作者在这首诗里将寒食清明这个时节,和自己以及同道们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表达了作为遗民义士反清无望的幽思和愤慨。


      自然,作为踏春赏花的清明古诗词里名句佳作同样堪称比比皆是,自唐以降,稍微有点名气的诗人词家,都有或多或少的清明诗词留存后世。白居易的《清明夜》,“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诗中抒写月白风清的清明夜,花红柳绿环绕的刺史家里,在屈曲环绕的庭院深处,可以边听音乐边赏花。一派春色满园,官宦家里歌舞升平的赏花享乐场景。又如宋吴惟信的《清明》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说的就是万物萌发梨花怒放的清明时节,半城人等都出城去寻春踏青,欢愉沉湎春色的人们,一直玩到日暮为止,才把春风杨柳让给夜鸟流莺等,活脱一幅倾城踏春图。再如欧阳修的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状写了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词中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也从侧面写了西湖之美,吸引着人们纷至沓来踏春赏花游湖的盛景。“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再如宋秦观《江城子》中的“清明天气醉游郎……”,宋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中的起句,“流水麹尘,艳阳醅酒,画舸游情如雾。笑拈芳草不知名……”;还有明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一个“笑”和“醉”,足够让人想象游春的快乐和兴致勃勃。这样极尽笔墨状写春色春景,描摹踏春赏花的人们沉醉于无边春色中乐而忘返的诗词名句,无论唐宋,还是明清,历朝历代,实在是数不胜数,无法一一枚举。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出对生活所持的态度,生活的态度则决定生活的质量。古往今来数以百计、乃至千计的有关清明的诗词华章中,我们很轻而易举地可以看出古人对清明节的态度。诗言志,又云言为心声,这些流传至今的诗词佳作里所表达的意境,显然也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这一点,或许可以归之于赏析这些清明诗词的意外收获。

     (作者:徐水法)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